“干你娘!”一出了金辉KTV,刚刚还跟吴国渊打着哈哈的胡晋,顿时变了脸色地狠狠骂了出来。
“马失前蹄?”李旭倒还是一副笑吟吟的模样。
“失个屁,这孙子……真特么不干人事!”胡晋那种被人摆了一道很不爽的表情越发明显,“搞什么不好,跟那些SB搞到一起。”
“会影响到我们这次的计划吗?”李旭直截了当地问。
“不会。”胡晋想了想,“我跟许家印已经见过一面,他倒是很热情,毕竟现在正缺钱,内地又没人愿意借钱给他。”
“那就行。”李旭点了点头。
胡晋这时却露出奇怪的神色:“你不打算说点什么?”
“这方面你比我有经验。”李旭摊开手,“你来决定吧。”
“按我说,离这些家伙远点。”胡晋当即露出不屑的表情,“吃相难看,又喜欢搞小动作,尤其是那个姓吴的,也不知道怎么给吴国渊那小子灌的迷魂汤,吃软饭上位也就这点旁门左道的能耐。”
“好歹也算驸马。”李旭挑了挑眉,“而且按吴国渊所说,那家伙跟那个谁,关系匪浅。”
“屁。”胡晋再次爆了句粗口,“站在他身后的只有姓陈的,那个谁不过是给姓陈的面子罢了,就凭吃软饭的,也有资格让人家伸大腿?”
“你好像对他们意见很大嘛?”李旭饶有兴趣地问。
“废话。”胡晋说到这个,就气不打一处来,“这帮孙子以为做得很隐蔽,但是只要搞金融的,谁不知道他们吃相难看。”
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:“上面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他们大概还能玩下去,等上面要清算了,谁都别想跑。别的不说,我跟吴国渊交情不深,但也知道,他就是个吃喝玩乐的,时不时当当掮客的性子,这才几天功夫,就变得如此会耍心机了。”
说到这里,胡晋还嗤地笑了出来:“这帮孙子还想要学巴菲特,想要建立中国的,类似伯克希尔·哈撒韦那样的康采恩,真是恬不知耻。知道我在美国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吗?那些金融大鳄的确贪婪、阴险、疯狂,但大鳄之所以能成为大鳄,而不是被人吃掉,是因为他们能控制住贪欲,用人脉、内幕、关系构建成大势,堂堂正正碾压过去。”
他忽然用力拍了拍李旭的肩膀:“李子,你一定要小心,我们现在可是块肥肉。”
“枕头风有那么好用?”李旭露出好奇的神色,语气难以觉察地放松了许多。
现在可以确定,这场有预谋的……传销,胡晋并没有涉及其中。
“只有几个,自然是无所谓,但是十几个就必须正视,而几十个的话,那就必须重视。”胡晋很认真地说道,“你知道的,这次次贷危机里面,有多少阿姨通过我们赚了钱。”
“好吧,我知道。”李旭叹了口气。
这的确是巨大的助力,无数阿姨以及没什么财力的叔叔,都对他赞不绝口,而夫人社交又不是欧美国家的专利,今生的老爹也貌似借此做成了好几件事。
这扩展出去的巨大人脉,再加上手中还握有的庞大资金,那几个人看上李旭、胡晋和韩海阳的组合,倒也不是什么让人诧异的事情。
“放心,我是好色,但我也有分寸。”李旭随即这么说道。
胡晋做投资、做金融,不知道克制贪欲以及如何面对诱惑,早就被人吞了,而韩海阳只要回了魔都,就没人敢动他。
只有李旭,至少看起来喜欢在娱乐圈打转,身边也是女人不断,很容易让人认为是突破点。
尽管相处久了,胡晋也知道他不是小头指挥大头的人,但还是要提醒几句。
“要不,我们也弄个康采恩模式的集团?”李旭随即又半开玩笑地问。
“你是打算建立银行,还是证券公司,又或者弄保险?”胡晋当即反问。
李旭不由哈哈笑了起来,康采恩模式最大的特点是,母公司必须是金融方面的,银行或者投行——投行在中国对应的是证券公司——以及保险公司,因为康采恩模式下的母公司,需要足够多的现金流,而实体方面的公司大多都是负债经营。
最简单的例子,老王的万达一度很风光,还敢在国外跟国企抢生意,结果银行稍微卡了下资金链,立马只能抛售资产割肉认怂。
“说实话,在国内,私人想要打造一个康采恩集团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”胡晋这时又道,“所以,我一点都不看好那帮人。”
的确,不管是以前的国退民进,还是以后的混改,国家主导关键大集团这一点,至少在李旭重生之前,还是没有动摇的。
“总之,你就别想了,我们顶多就是弄个卡特尔或者辛迪加。”胡晋摊开手。
“知道了,再说吧。”李旭点了点头,没有再多话。
根据十年后的情况看,无论卡特尔还是辛迪加,都有些麻烦,两个主要对手都是不差钱的主,或许李旭能趁着这几年的时间入股两家集团,但是……
总之,再说了,时代在发展,组织形式也在发展,谁说未来不会有更好的模式呢?
略过这个,不管那位吴驸马如何开价,李旭都不可能答应,就是得防止对方用下作手段。尽管这个可能性不大,对方应该知道分寸,可李旭现在是个不错的目标,又是公众人物。
不过也不用太紧张,一旦真的撕破脸了,难受的只是对方,想要当中国的巴菲特,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
尽管下午在KTV的会面不是那么让人愉快,但晚上许家印的宴请却还不错,没有太多的不相干人士,也没有什么题外话,很快晋阳投资对桓大注资的事情就在原则上定了下来。
很正常,许家印这个时候也是缺钱缺疯了,否则另一个时空不会跑到香港去拉资金,甚至低声下气陪着郑裕彤等港岛地产大亨打了几个月的牌。
香港四大家族好像很威风,说穿了也就那么回事,他们的产业大头,第一是地产,第二是地产,第三还是地产。
英国人作为搅屎棍,在撤离香港的时候那是耍尽了手段,将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一点工业基础拆得七七八八不说,还尽可能地将热钱引到地产上面。
再加上种种地雷,丁屋政策以及法院一堆外籍法官,最终尾大不掉,以至于到了18年,十大富豪有8个都是做房地产的。
说句不客气的话,那个时候就算是头猪,都能在风口上飞起来,四大家族也不过适逢其会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