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次批判虽然没有打到谢晋,但也重创了以他为代表的上海文娱圈,毕竟,在那个电影统购统销的年代,票房好坏跟导演一点关系都没有,反而是打着“丢掉戏剧的拐杖”的旗号划分阶层,增加自身的优越感很有吸引力。

   之前说过,工业革命之后,上层无法通过掌控知识对下层形成绝对的优越感之后,他们就将美学的定义牢牢抓在手中。

   那十年的事情就不多说了,总之某人一反攻倒算,文化界的人自然是欢呼雀跃,想要恢复他们几十年前那种高人一等的地位,于是就有了所谓的“丢掉戏剧的拐杖”,以此来抬高自己并抢夺文娱圈的话语权。

   至于这么做,会不会把中国电影带到沟里去,那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?

   同样如之前所说的那样,上海作为经济中心,更能明白普罗大众的喜好,而以上影为代表的不少电影人,也都多少还有些理想主义,而且执导能力也不错。

   不提谢晋那几部作品,单是那部《大桥下面》,将个体户、黑五类、未婚先孕以及为出国抛妻弃子等一系列元素融为一体,将悲剧用喜剧的形式包装出来,不知道高出了同时期的北电导演多少水平。

   如此这般,再加上京派和海派从民国时期的对立,怎么不让北京文娱圈的一干人,将上海文娱圈的赶人,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?

   因此,86年批判看似被上面和稀泥了,但实际如何,只要看看李少红拍了一部票房不错的《银蛇谋杀案》后哭着跟北影的领导要求,再也不要拍故事片就知道了。

   再然后,90年代反应迟缓的电影厂终于进行了改制,可在电视机以及各种盗版的冲击下,尤其还是上海这种经济前沿的大城市,本来就已经被拖得疲惫不堪上影、上影美终究无力回天,转型失败后淹没于时代之中,京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。

  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,作为一个圈子,必然要有一个核心,有外敌的时候,几个核心都无所谓,但是没有外敌了,那么彼此之间必然要决出高低来,所以大D跟阿乐出去钓鱼,钓着钓着就把命给钓走了。

   那个时候的京圈两大核心就是北电跟中戏了,基本上,从千禧年前后开始,大陆娱乐圈百分之八十的明星都是从这两所大学出来的。

   至于人艺,那是专攻话剧,就像纽约百老汇一样,逼格是够高,但是受众也非常的小——相对于电影电视来说。

   于是北电和中戏肯定要争个高下,而最终结果,中戏的七朵金花变成了八大金钗,还把原本没有列位的班长张彤也放了进去,今年年底的泼墨门大概是最后一击。

   当然,这并不是说泼墨门是由北电主导的,只不过是恰好出现在那个时机,让人可以利用一把。

   这就好像世纪之交的时候,北电当初出了小燕子,而中戏出了玉娇龙,于是北电占据了小荧幕,而中戏却在电影里面撞得头破血流,这其中既有着必然,也有着巧合。

   毕竟,北电的导演,中戏的演员,这句话曾在90年代末风靡一时。

   然后北电出了个赵薇,一下子火了半边天,将想要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都吸引走了,中戏肯定不甘落后,正好章子怡的玉娇龙也火了,于是在电影这条路上大步向前,电视演员怎么有电影演员的逼格?

   偏偏国内几大知名导演,五代的张艺谋、陈凯歌、田壮壮,以及之后六代的娄烨、王小帅、贾章柯,都是从北电毕业的,于是中戏最终选择跟香港那边的资本合作。

   再后来就不用多说了,港台那帮人什么德性,十几年后只要会上网,都是知道的。

   用大陆的资金和市场培养自己的新人,再有名的大陆演员过去了,都只能做配角色,用大陆的明星给自家的小演员抬位等等,最猖狂的时候,吴宇森甚至再《太平轮》里让章子怡给宋慧乔做配。

   所以,在电影之路上没走出来的中戏,也就因此被拉拢了郑晓龙等人,而占据小荧幕的北电甩在了身后,“花”也就舆论里变成了“钗”。

   于是乎,在目前这个阶段,所谓京圈,简单的来说,就是以北电这所中国名气最大的,并打通了上下的艺术院校为核心的,由大院系、华谊系等人脉阻止的,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圈里有着相当话语权的圈子。

   当然,其中的恩恩怨怨并不是这么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,还有许多东西掺和在其中,金钱、地位、环境变化等等,但从80年代末开始,最终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。

   尽管在这个大圈子里也有许多小圈子,比如人艺派、中戏派,以及上面提过的大院系、华谊系,以及张艺谋为代表的西北圈,但是没有北电居中调节,各种往来都会打个折扣。

   说得再形象点,北电目前的地位,就是春秋五霸之一,各个诸侯多少都会卖个面子。

   而王中军的担忧就在这里,李旭有背景有身份还有钱又才华,又是正儿八经从北电导演系毕业的,北电这些权力的最好继承对象。

   即便华谊是一方诸侯,同样有人脉有后台,但在京圈之中,对北电的重要性显然还是比不过李旭的。

   别的不说,光是靠着李旭这块招牌,去年北电的报名人数就又有新高。如果北电全力支持他的话,华谊就算不用仰人鼻息,只怕也要靠边站。

   所以他现在才要进一步交好李旭,想要将其稳住,只是,为主之后又要怎么办呢?

   王中军不会知道,如果李旭知道了他的担忧,绝对会嗤之以鼻。

   关于以北电为核心的京圈,李旭前世多少是有些了解的,只不过不够系统。今生有了更多信息渠道之后,结合前世的种种,对其中的恩恩怨怨看得更清楚,比如翟天临事件、赵立新事件,也许最开始是突发情况,但是到了后面嘛……

   海派也好,中戏也罢,都从未放弃过继续挑战北电的核心位置,从而夺取话语权。

   但这并非他嗤之以鼻的主要原因,因为这圈子看似牢固,但最多再维持个三四年,就要遭到更强烈的冲击。这个圈子会进行反击,甚至可能占到一定的上风,但最终逃不过解体再重组的命运。

作者 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