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是吗?打算让我客串胡千呢,还是胡万呢?或者说胡百呢?”李旭摆出冷笑的模样。
“我觉得那个牧师不错。”姜文依然一本正经。
“那不是马大元演的吗?”李旭回忆了下。
“让他演别的不就得了。”姜文老神在在。
李旭翻了个白眼,当即摆了摆手:“行了,我又不是要追究什么,10月中旬试映是吧?没问题,我回国就通知你,然后定下试映时间,再打给我,如何?”
当初为了帮姜文一把,在他为《让子弹飞》拉投资的时候说了句,先给2000万,不够以后再补,谁知道他还真的是一点不客气,前后从李旭这里总共划走了8000万。
尽管知道这投资绝对不会亏,李旭也始终没说什么,但是这种时候依然少不得调侃姜文几句,谁让他之前吓唬自己的。
不提这个,按照惯例,到时间后就要开始正式的首映仪式了,主创上台在播放之前还是播放之后都无所谓,这个是很灵活的。
圈内来捧场的人也不少,毕竟俞飞鸿和李旭的人脉在那里,阵仗不比《新倩女幽魂》差多少,而且刘亦菲也来——她跟刘诗诗是好朋友在圈内也算公开的秘密了。
从某个角度来说,《当年的我们》的首映式的逼格要高那么一点点,《新倩女幽魂》可没将王朔、窦文涛这些人请过来,虽然他们算是不请自来的。
所以李旭基本上都陪在俞飞鸿身边,传递着某些无声的信号,哪怕他花名在外,这毕竟是雄性的本能。
没办法,为了俞飞鸿也只能忍了,要知道,赵薇的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之所以能拿到7亿的高票房,不是因为她执导的电影质量有多么高,而是她手握资金人脉广。
13年的赵薇已经联合黄有龙吞没了某些人的钱,并跟马云搭上关系,完成了从戏子到资本家的初步跳跃,正想着如何更进一步。
作为明星名人,她最大的资本就是名气,而《还珠格格》带给她的福利虽然还能再吃下去,但还是在一点一滴的流逝,顶多就是比别人慢上许多。
而演员这条路,对她来说也差不多到头了,事实已经证明她不是一个有天赋的演员,而且她也不想在这上面下更多的功夫。更何况药膏旗事件始终是一根扎在她心头的刺,虽然靠着勾搭汪道涵的小儿子,将这件事压了下去,可现在已经分手了,还是很不愉快的分手,她的敌人也不少,谁知道以后会不会被人拿着这个做文章。
不得不说,赵薇能混成准资本家,小聪明还是有的,她很快想到了一个点子,从演员转向导演。
反正她是北电最知名的校友,要拉一帮人帮忙拍电影做幕后很容易,北电也愿意提供这种便利,而导演门槛越来越低也是娱乐圈里不争的事实。
只要她电影看起来还行,再拉着圈内人炒作一番,加上还没有吃够翔的观众,明星就可以变名导,然后带着这层光环继续兴风作浪。
这就是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的7亿票房的由来。
这个时空里,李旭自然不会让赵薇这么舒服的上位,所以捧俞飞鸿出来抢占先机。赵薇有的,俞飞鸿只多不少,而赵薇没有的,李旭有的是,更何况《当年的我们》的质量,绝对超过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这种无病呻吟的玩意儿。
但是想要彻底掐断赵薇的路,光是这样还不行,即便俞飞鸿占了女导演执导青春片的先机,即便《亲爱的》这部让她翻身的电影已经给了袁泉,正在挑选合适的导演,但以她现在的资本,想要在后面跟着分一杯羹还是可以的。
除非李旭捧一个光芒万丈的女导演出来,或者直接撕破脸皮,全方位的打压赵薇。
后者显然不划算,赵薇牵扯的人和事太多,要是一次打不死,肯定会反受其害,李旭也没有必要为个烂货这么做。
至于前者,俞飞鸿是不可能的,俞飞鸿的独立意识很强,能让他睡到现在,还帮他执导了一部电影,而且答应还执导几部电影,已经很不错了,要是再得寸进尺……
至于年底上映的《有那么一首歌》的导演李玉,也属于有自己想法的那种,除非李旭出面睡服她,但也不划算啊。
好吧,这都是以后的事情,现在还是看看《当年的我们》的反响吧。
就电影本身而言,其实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说的,试映的时候,李旭已经把问题看得七七八八,有些可以在后期进行调整,有些就只能放任自流,不过整体上还是可以打个7分的。
青葱的岁月,青涩的人们,丑陋的校服,严厉的班主任,这些无一不在挑逗那些年龄在20到25岁的观众的神经。
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地方做到了极致,那就是接地气,电影中展现的每个生活细节,都是能引起观众共鸣的,这固然有俞飞鸿严格要求的功劳,也因为李旭牢牢的掌着船舵。
他从一开始就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自己对俞飞鸿讲故事的期望,老实说,《爱有来生》的故事讲述不算差,至少比起那些连故事都讲不好的家伙强多了,无非就是节奏上面很有问题。
所以降低期望,并想办法增加别的看点,是他给《当年的我们》上的一道保险。
然后,对于青春类型电影来说,没有什么比接地气更具有看点了,美国人喜欢《美国派》只是因为黄暴?当然不是,他们喜欢的是黄暴背后表现出来的,跟他们上学时息息相关的种种画面,就好像再次经历了一番,又或者弥补了某些遗憾等等。
这也是为什么青春片跟喜剧片一样有着地域优势。
《那些年》为什么叫好不叫座?因为那是台湾人的青春;《致青春》为什么平庸却大卖?因为大陆观众能从中感受到经历的细节。
当然,还是那句话,这个时间点的大陆观众还处在没吃饱的状态,所以即便是翔,只要雕得好看,能填饱肚子,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。
如此这般,就算俞飞鸿真的在故事上面拉垮了,有足够多的细节进行填充,唤起观众的情绪共鸣,依然能让电影大卖,就像《致青春》那样。
不过,及格从来不是李旭的目标,决定要做了,那就要在能做到的情况下,坐到最好。